教育部思政司原司长冯刚: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内在规律

https://hongmanzy.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loads/images/2020/08-21/202008211150118097.1.png


深入了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充分认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意义、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在规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发展变革的关键所在。

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遵循教育规律的重要表现、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着力打造立体化网络化的合力育人体系。

要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各个阶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和"纵向"结合起来,打造校际联动、家校联动、校地联动的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机制,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的重要保障"重要论述,其中蕴涵着的真理性认识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和指引。进入新时代,不仅要倡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中小一体化,更要将这种"系统"和"渐进"的理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指在加强统筹协调的前提下对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层设计,使其有机衔接、层层递进,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连接的育人共同体。通过创设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汇聚起育人的强大合力,能够更有力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立德树人",培养勇担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所要打造的教育现代化是既具备世界水平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是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通过统筹不同阶段的教育,构建整体性、联动性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机制,不断契合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扎实推动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建设教育强国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最早于1983年被邓小平同志提出,他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党和国家认识到只有达成教育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1],昭示了教育现代化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那么何为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历史进程,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现代化蕴含着开放、包容、贡献社会以及合作共赢的时代特质。[3]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纵观历史,党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中心环节和重要手段。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党和国家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至深、逐步推进的过程。

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的"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的种种表述已经显示出整体、协力的理念;

2005年《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规范了小学中学大学分别的德育目标、内容、课程、开展途径,明确了整体统筹、分层培育的方向和举措;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大中小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的构想,"衔接"一词强调了不同教育年段的内在联系;

2013年教育部召开的立德树人研讨会提出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统筹设置好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五个学段;

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以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和串联大中小学的德育,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4],其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点明了一体化设计的要义。

进入新时代,不仅要倡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体化,更要将这种全方位、系统化的思维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不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德育还要在涉及人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整体布局、分段设计,科学有效地构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推动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打通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

首先,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系统化任务需要系统化落实,要将立德树人融注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必须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坚持各个学段的纵向衔接和家庭学校社会的的横向贯通,坚持课内课外的深度融合,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并举,搭建起统筹协调的机制,使立德树人工程得以在现实中顺利推行。

其次,在大中小学进行一体化部署是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大、中、小学的协同发展不够,各学段出现相互分离的情形。进行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途径、管理等进行序列化设计,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使大学、中学、小学三者之间密切承接、相互融入、共同作用,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均衡、健康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最后,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对学生进行联合、一致的观照,发挥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持续、连贯、有效的教育培养下形成稳定的政治人格、高尚的道德修养、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规律的要求。


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容安排体现了认知发展规律的要求。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人首先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认识,再经过一系列内在矛盾运动方能形成思想品德认知,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人的道德发展可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都包含两个阶段。

首先,不同的阶段道德认知的特点、依据、尺度都有所差别,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其次,这几个阶段之间具有恒定的顺序性,既不能后退也不能僭越。[5]这就要求开展教育工作的开展要遵循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仔细甄别每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特点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不同年龄层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不是一味重复、没有提高,也不是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而是有所区别、错落有致;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落实到内容方面即加强统筹安排,使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的循序渐进、相互联系的整体。

如在上海举办的大中小学同上一堂"宪法课"活动中,同样是对宪法的学习,不同学龄段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递升性:小学阶段是从学生最能直观接触和理解的"班规"讲起,使孩子们懂得宪法即是一个国家的"班规";初中阶段是通过交通规则的讲授向学生们阐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及如何依法行使权力的问题;高中阶段是从高中生的十八岁成人礼和国家工作人员手持宪法宣誓的就职仪式的对比中讲解成人身份所带来的权利与义务的转变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大学则是通过讲授权力来源的传统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权力来源观来引发青年大学生对宪法的深层次思考。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在搭建方法体系时也力求遵循规律,体现科学性。

首先,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只能依赖具体经验到能够进行逻辑抽象的发展过程。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当下的思维水平去合理地选择教育方法,要提高适配性和针对性,反对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例如在小学阶段多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形象生动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教育内容;中学阶段更多的使用讨论法、情景教学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阶段则多是运用理论灌输、调查研究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其次,人的需求是一个逐步提高、渐次丰富的过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6]。尤其是当今的"90后""00后"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个性十足的规划和期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更要不断寻求多样多变、创新协同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和成长发展的需求,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即富有针对性地去设计方法,体现阶段性和渐进性。

另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也注重不同年段之间教育方法的承接,比如在中学阶段引入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实践调研法等,进行适当的"拔高",对学生形成启发,引导其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品质和理想抱负。

最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在构建富有层次性的方法体系的同时也强调一些原则方法在各级学校一以贯之的运用。例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要贯穿大学、中学和小学教育的始末。一体化建设着眼学生成长的全程性,在把握不同阶段教育方法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统一地运用这些方法去教育人、引导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中的评价环节同样遵循着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首先,大、中、小学的评价目标是一体的。我国各级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时所期待获得的具体反馈信息和达到的调整效果虽有所不同,但都以"立德树人"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立德树人"为大中小学评价其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合格提供了根本的标准,如指南针般指引着"教育的航向",可以有效避免教育方向的偏离和教育过程的失序。

另外,各级学校的评价活动围绕着共同的目标相互衔接有序配合,由此形成科学高效的反馈机制,帮助教育者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掌握各类信息和情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其次,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有分层有深化但又是互为递进相辅相成的。例如,对小学教育效果的评价要到中学才能体现出来、中学的评价在大学方可显现,而对大学新生的评价恰恰也反映了中小学的教育效果。另外,由评价到反馈再到作出调整存在一个时间差,所以评价存在延时性。例如,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影响到高校培育人才的效果。

最后,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评价环节追求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统一,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以评价来引领学生更长远的进步;用发展的多元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成才,以评价的可持续性促进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思政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1984年诞生以来得到了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不断变革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实现学科的转型和飞跃。进行大中小学一体化构建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排、队伍建设入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臻于成熟、迈向一流。

课程是开展教育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育人效果。2014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展开的主要问题在于大中小学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方面分离割裂、衔接不畅,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育人质量。进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求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谋篇布局、顶层设计,再将这种顶层框架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年段分谱,明确课程目标、理顺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标准,从根本上改变大学、中学和小学在课程设计中"各自为政"的现象,形成环环相扣、层级递升的课程体系。如在课程目标方面,"

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7]

进行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是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应有之义。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学科育人的重要依托,是学科建设的有力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材建设要做到"五个体现":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8]要打造更具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的学科教材体系,关键在于加强教材的大中小一体化编排。

2014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材编写、修订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要求教材在不同学段体现连续性、递进性;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整体规划教材,推进教材的系统建设,再次强调了教材制定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科学地制定有关教材建设的规划,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教材改革中遵循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在坚持不同学段教材内容的连续性与贯通性的同时又注重体现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改变以往各个阶段教材内容的重复、错位、脱节的现象,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层级跃迁、有序过渡,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读性,优化教材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在教材建设方面推行大中小学的一体化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立德树人工程中的关键作用,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关键在人才。人是开展一切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需要人才、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需要人才、学科拓展研究和理论创新需要人才,由此可见,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思想文化领域异彩纷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社会环境的变迁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青少年身心成长的新特点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变革。这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面临的最大现实,加强队伍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要着力打造一支眼界广、情怀深、结构合理、互为补充、业务水平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

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推进要求教师能够深刻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总要求,对本学段的教育内容要钻研要精通,对相邻学段的内容也要熟悉要了解。大中小学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全局观、整体观,避免使教育狭隘化、单一化,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要懂得融会贯通、承前启后。

首先,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一体化的要求、一体化的培养、一体化的评价等,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使各个学段的教师配备合理、沟通合作、协同育人,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的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能只关注高校而漠视中小学环节,通过组建专业化一体化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研力量得到了补充、研究队伍得以壮大完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利于搭建起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攻关克难的研究协作平台,形成整体性的、相互促进的研究,拓展学科发展的研究领域,丰富学科研究成果。


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着力打造立体化网络化的合力育人体系

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都在倡导"协调""协同"的发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愈发重视"合力"、"协作"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想法新概念,如"合力育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等。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在建设的过程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讲话精神,打破以往"扁平"的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和"纵向"结合起来,缔造立体化的合力育人网。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构建一体化的育人机制是回应教育革新诉求、顺应人才培养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这种"一体""协同"的理念更多地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联结上。例如在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靠教学部门来管,学校的各个部门如组织部门、宣传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等都要参与;不仅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各级各类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也要负责,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内育人资源,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思想政治教育横向的协同还体现在校内校外的协同之中,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密切联系、通力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美好的品德、积极的性格和健全的心理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难以磨灭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后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纠偏。家庭要通过良好的家教家风的感染熏陶、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孩子优良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这将大大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成长发展的大环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同样需要社会的承接和配合。社会要更多地将社会资源如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引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其提供物质支持,还要构筑有利于育人育德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随着人们对"一体化"认识的逐渐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联结也开始受到关注。在过去颁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虽然也提出了要统筹大学、中学、小学的理念,但并未得到充足的研究和系统的落实。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大中小学相互隔绝、条块分割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越位、重复导致了学生的矛盾和困惑、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效果的不理想。

从实践得知,只有横向联结没有纵向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不科学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的原则,对大中小学各阶段、各板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同步设计、同步规划,既有分段又有整体、既体现层次性又加强关联性,使不同教育年段相互协作互为补充,串起一个连续一体的育人机制。

每个年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教育模式也大不相同,但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是一致的,纵向的一体化建设就是在阶段性和贯通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教导培养,使每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各有特色又一脉相承。

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成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非朝夕之功,而是一个连续的漫长的过程,学校作为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更应当进行交流合作,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给予学生持续、一致、全面、长久的引导,助力学生的成长发展。

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历史环境,全球经济政治形势风起云涌、社会思潮愈加泛滥、新媒体广泛使用;各个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都表现出与从前不同的特质,他们每天接触大量信息资源,拥有着敏捷活跃的思维、新颖独到的观点、对新鲜事物无限的好奇和兴趣。这些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仅有横向的机制或是纵向的链接都不足以满足要求。如果将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单纯地理解为纵向沟通,那就将其内涵窄化了,它的真正要旨是构筑纵横结合、立体化网络化的育人新格局。

打造这样一种新格局首要的就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宏观上把准方向、明确目标,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各个阶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要素、每一个过程和每一方参与者都纳入全局来考量,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在将宏观架构转化为具体操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交叉、结合。

在大学、中学、小学的对接融通中要寻求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参与,避免任何一方的"缺席",帮助各个学段实现平稳过渡无缝连接;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沟通当中又要渗透"渐进""分层"的思想,关切学生成长历程,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这种纵横结合的立体化布局在时间上覆盖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在空间上囊括有关的各领域,打造校际联动、家校联动、校地联动的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机制。这也是补足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短板、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


文章选自《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期

4229 1 0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859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川)字024号 四川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